簡述中國御宅族的代稱與代際
本文首发于知乎
2025年10月3日
若说第一代中国御宅族是“电视报刊的一代”,第二代中国御宅族是“网站论坛的一代”,第三代中国御宅族则是“社交媒体的一代”。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首度引进日本动画,中国御宅族的发生发展迄今已逾四十载。与之相伴,源于日本社会的御宅族系文化亦在此期间脱胎出本土化的中国版本,在政府及一众中国御宅族的支持、奋斗下,其至今已蔚为大观,俨然是中国三代人的文化身份之一。若对“御宅族”做词源的考察,可以溯及1982年《超时空要塞Macross》之放映,男主角一条辉曾以之称呼女主角林明美,它继而在日本动漫爱好者内传播开来,并日渐化作这一群体的代称。尽管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日本动漫已在中国大陆及台湾流传,彼时中国御宅族尚无有独属的称谓,不若说其身份认同还处在朦胧的阶段。直至2005年日本电视剧《电车男》在台湾地区引动热议,“宅男”(后有“宅女”“阿宅”等女性、中性的称谓)一词才流行开来,其灵感取自剧中角色山田刚司,热爱ACG的他被描述为性格内向、毫无主见,且生活屡屡碰壁的失意者形象。
“宅男”与“御宅族”在内涵虽有不同,民众仍往往将二者等量齐观,因而中国御宅族一如其日本同好,在御宅族系文化始与主流文化相触时遭遇不公的贬蔑。虽然,这并未遏止御宅族系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2015年及之后,中国御宅族系文化产业迎来黄金期。期间《十万个冷笑话》《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等动画、《崩坏3rd》《少女前线》《碧蓝航线》等游戏相继问世,商业化的疾速推进使中国御宅族系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大众,而中国御宅族的构成自然亦发生极大的变化。与“御宅族”类似,“二次元”一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本是指代动画、漫画等具备御宅族系文化风格的作品,后逐渐延伸至热爱它的人。其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而可以明确的是“二次元”在中国流传开来是在2008年前后。随着2015年中国御宅族系文化产业勃发,国内学者亦纷纷弃“御宅族”而投“二次元”,可以说在传播的广度上,“二次元”已然取代“御宅族”与“宅男(女)”成为中国御宅族的新称谓。
从“御宅族”(1982)至“宅男”“宅女”(2005),再至“二次元”(2008),中国御宅族的称谓的演化与日本御宅族系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及本土化密切相关。其之反映在中国御宅族的构成与性格,则是几代中国御宅族由少及多,从自为至自觉的发展之路。在中国御宅族系文化十分发达的当下,若要更清晰对这一文化及其爱好者的认知,对经历四十年演变的中国御宅族做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世代划分是有必要的。而御宅族研究大多集中于日本,国人对本国御宅族的研究虽则卷帙不少,其之良莠参差、套路刻板仍束缚着民众及研究者窥见中国御宅族及其文化的真貌。奈何笔者能力有限,今作此拙文,权当抛砖之举,为后继者铺路垫石而已。
一、日本御宅族世代划分简介
据萌娘百科的记录,“御宅王”冈田斗司夫曾将日本御宅族分作四个世代:
第一代御宅族:他们是“电视的一代”,但因御宅族系产品的匮乏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于寻找优质的作品。尽管他们对“御宅族”这一身份抱有些认识,却尚未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相较社会认同,他们更关心作品本身的优劣,被称作“贵族的一代”。
第二代御宅族:因宫崎勤案的影响,这一世代的日本御宅族受尽主流社会的偏见与贬低,而萌生出强烈的身份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他们希望获取主流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他们以“御宅族系文化专业化”为手段巩固着御宅族共同体。(冈田认为自己属于此世代)
第三代御宅族:这一世代的日本御宅族呈现原子化的态势,他们更关注自我的情绪化的表达而非系统的逻辑的解释,表现出“消极的反权威”的色彩。相较实在的共存,他们更乐于聚集在某个空洞的口号(如“萌”)之下,沉浸于自己的小圈子而忽视其他群体的存在。在作品的鉴赏更注重情感共鸣而非作品的内容。
第四代御宅族:他们彻底地将宅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平等地将虚拟事物和现实经验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即通过二次元完成自己的“补完”。他们完全消解了类似“萌”这样表意不清的概念,将之转化为仅具有识别意义的“暗号”。是看似极端团结又各不相同的一个世代。“御宅”成为人人都可以随时自我标榜的无意义概念,这样,“宅”作为一个概括性的名词,其意义也就彻底的“死”了。
冈田斗司夫对日本御宅族世代的划分尽管暗含了年代的因素,其重点仍在于御宅族的性格。不难读出,冈田提出的序列中,从第一代御宅族“贵族”至“补完的”第四代御宅族,他们的关切点自作品本身移向之中的特定意象,由分析内容转向共鸣情绪,昔日的御宅族共同体的想象亦崩解为原子化御宅族的随意的“圈地自萌”。这一性格划分法的优势在乎,其可以鲜明地彰显每一世代日本御宅族的核心特征,方便人们把握之继而深入研究其文化。而不足或曰可疑之处则是它的置信度,因缺乏具体的标尺,这类分法仅是暧昧的描述,而不能使人们有条理地明晰御宅族世代在时序上的演化,如第三代日本御宅族与第四代日本御宅族的界限并不清楚,而其特征亦就此只能停留在想象,不能下沉入现实。
东浩纪在其《动物化的后现代》亦对日本御宅族的世代有过简要地分析,由于该书初版于2001年,他聚焦的仅是上世纪后半叶日本御宅族的代际演化,并以其所处世代的主流动画为表征:
第一代御宅族:以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者为主,十几岁时观看过《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等作品的人群。
第二代御宅族:以20世纪70年代前后出生者为主,十几岁时便享受了由上一代创造的,娴熟的、精细化的御宅族系文化的人群。
第三代御宅族: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者为主,十几岁时观看过《新世纪福音战士》等作品的人群。
这一依据年代及作品的划分法较冈田斗司夫清楚许多,但一如东浩纪本人所言,所以这般暧昧地划分,只是为了避免无所谓的争论,而使自己得以专心在此基础上开展对他笔下“第三代日本御宅族”的分析。跨入新世纪,伴着移动互联网疾速发展,日本御宅族亦呈现出一派新气象。知乎用户aokimi在其文章《现充宅?!多样化的御宅族新生代》中引介了原田耀平的御宅族世代体系:
第一代御宅族:指青少年时期基本处于1975年至1990年间的御宅族群体,人数极少,他们往往具备“异常丰富的知识”及“强烈的选民意识”,难为主流社会所容纳。
第二代御宅族:指青少年时期基本处于1990年至2000年间的御宅族群体。此时以《新世纪福音战士》与《攻壳机动队》为代表的御宅族作品在日本社会引发轰动,但紧随而至的“宫崎勤案”又令御宅族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遭阻断。
第三代御宅族:指青少年时期基本处于2000年至2010年间的御宅族群体,他们绝大部份经由网络观看动画等ACGN作品,其热爱常局限于某特定角色、配音演员等等,并积极以衍生品(如插画、舞蹈、歌曲等)表达自我,亦多有参与演唱会、动漫展等现场活动。其“不再执着于拥有知识与物品,而是通过体验和信息传达来彰显自己的御宅族身份”是其性格特征。
第四代御宅族:指青少年时期基本处于2010年至2015年的御宅族群体。此世代的御宅族之显著特征是“随意化”“现充化”,御宅族文化被视作时尚而广泛传播。他们不再必须拥有大量的御宅族知识、技术,而仅以情绪、态度定义自我的御宅族身份。
原田耀平的划分法兼冈田斗司夫与东浩纪两家之长,既标明了大致的年段及作品,亦对每一世代的日本御宅族的性格有简要的描述。后文晴空朗月对中国御宅族世代的划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中国御宅族世代划分
中国的御宅族文化自东洋舶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着《铁臂阿童木》《美少女战士》《灌篮高手》等漫画、动画引入国内,“80后”可谓是第一批受到日本御宅族文化熏陶的人群。B站用户晴空朗月受东浩纪的启发,在其文章《试谈中国“御宅族系”的三个世代》内试将中国御宅族亦分作三个世代:
第一代御宅族: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出生,青少年时期看过《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高达》《龙珠》《新世纪福音战士》《圣斗士星矢》等作品的群体。这一代中国御宅族是在“经典日本动画作品”滋养下成长的群体,在性格上往往表现为“怀旧”与“忠诚”,而今大多已“脱宅”。
第二代御宅族:指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出生,青少年时期看过《火影忍者》《死神》《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等作品的群体。他们的特征在于“社群”“创作”,他们经由BBS、聊天室等聚合一处,并即兴创作衍生作品。
第三代御宅族:指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受丰富的ACG文化影响的群体。此代中国御宅族的标签则是“本土化”“多元化”“能动化”,他们是最积极、活跃的一代,亦是最自由的一代。其与第二代中国御宅族一并活跃于今日之中国二次元文化的舞台。
不论是冈田斗司夫还是东浩纪,抑或是原田耀平,他们对日本御宅族世代的划分集中在年代、作品及性格,而较少注意御宅族系文化在形式上的变化对御宅族的影响。B站用户晴空朗月尽管对之又所觉察,并点出中国御宅族的活动场所——BBS、聊天室等,仍未对之有再多的注意。恰如冈田斗司夫曾夸赞的那般,御宅族是“在被称为‘影象资讯全数爆发’ 的21世纪中,为了适应这个影象资讯的世界而产生的新型人种。换言之,就是对影象的感受性极端进化的人种。”御宅族系文化作为“平面或基于平面化媒介的表征体系”,媒介技术的变革对御宅族这一“生活于影像资讯世界的NewType”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以媒介技术的演化为线索,可以较清晰地梳理得御宅族系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过,及中国御宅族代际的大致模样。结合前文对中国御宅族称谓演变的说明,笔者将中国御宅族划分作三个世代:御宅族世代、御宅族世代、二次元世代。
(一)御宅族世代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日本动画在华传播的影响,国内一时涌现出诸多推介御宅族系作品、文化的刊物,如《北京卡通》(1995年创刊)、《漫友》(1997年创刊)、《动漫时代》(1998年创刊)等。它们或是致力于刊载由国人创作的类御宅族系的漫画作品,或是用心搜集前沿的动漫资讯以告读者,可谓开御宅族系文化本土化之先河。以其编辑团队为代表的中国御宅族群体,可以归入第一代中国御宅族的范畴。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基本处于80年代及90年代初,其接触日本动漫完全是通过电视或漫画书,而难以直接与日本御宅族系文化交流,故可谓是“原生的中国御宅族”。彼时中日关系缓和,诸如《铁臂阿童木》《圣斗士星矢》《七龙珠》《灌篮高手》等日本动画相继引入国内电视台,其与《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猫和老鼠》《变形金刚》等中美动画一同构成第一代中国御宅族的“入宅”启蒙。
与冈田斗司夫定义的日本第二代御宅族相类似,第一代中国御宅族时常面临主流社会对御宅族系文化的污蔑。其却并未因此转向冈田所谓的“御宅圣战”,而是以温和的手段试图纠正民众对御宅族系文化的认知,引导受影响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尽管千禧年后大多动漫刊物难堪网络的冲击相继停刊,第一代中国御宅族对中国御宅族系文化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
(二)宅世代
在大量引进日本动画外,90年代中后期另有一件大事,即互联网产业在中国的萌芽。彼时网络首先在高校与科研机构、富裕阶层等少数群体中推广开来,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后来中国御宅族系文化的数字化奠定基础。如刘伟、黄翀、杨宇、李豪凌等当今中国二次元产业代表者均可归入这一世代,他们的青少年时光基本处在90年代及21世纪初,恰与日本动画第三次热潮(1995年)相合,而国内动漫刊物群也已初具气候。尽管政府于1998年开始限制日本动画的引进,前代中国御宅族的不懈努力及网络论坛的发展仍使日本御宅族系文化在华保有相当的生命力。
第二代中国御宅族处在中国社会迅猛市场化、数字化的年代,御宅族系视频网站ACFan与MikuFans、游戏分享网站3DHGAME等网络平台的成立为中国御宅族搜寻、分享御宅族系作品搭建了便捷的平台,而百度贴吧等网络社区的涌现亦为中国御宅族间等交流互动大开方便之门。这一代的御宅族虽仍承受着主流社会的偏见,而网络社区的存在使之得以组织一处,以“御宅族”“宅男/宅女”“二次元”等身份主动或被动地标签自我,酝酿着中国御宅族的身份认同。迅疾的城市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御宅族系文化的商业化转型打下基础。2006年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本土动漫产业,而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趁此东风,中国的御宅族系文化正在徐徐积蓄着飞跃的能量,而在2015年实现向“二次元文化”的转型。
(三)二次元世代
这一世代的中国御宅族,其青少年时期基本落在21世纪初及10年代。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中的大多数自幼便享受着移动互联网的便利,A站、B站、NGA论坛、百度贴吧、新浪微博、小红书、知乎等等社交媒体平台为其打造了便捷的搜索、创作、分享、互动的空间。而社会风气随着“80后”、“90后”占据主流已不再如之前一般蔑视御宅族系文化,10年代中后期,二次元游戏如《崩坏3rd》《少女前线》《碧蓝航线》等不断问世,动画电影如《十万个冷笑话》《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相继上映,中国二次元文化产业以席卷之势传播大江南北。
第三代的中国御宅族可谓是“彻头彻尾的二次元”,其成长的年代恰是中国御宅族系文化向商业化、大众化的二次元文化狂飙突进的年代。在商业公司、政府、中国御宅族等多方的推动之下,二次元文化缓缓向主流文化靠拢,成为青年文化的一部份。一如原田耀平对第三代、第四代日本御宅族的描述,在中国御宅族的二次元世代,御宅族系文化更多凸显其作为“身份标签”的功能,大多是一类兴趣或时尚,而非一种生活方式或是性格态度。其话语表达的情绪化、碎片化,其群体的圈层化、原子化与日本御宅族在新世纪的演化相类似。他们亦是极多元的一代,第一代、第二代中国御宅族的兴趣、性格悉可能在他们之中觅见后继者,“考据党”“剧情党”“SF迷”“古番爱好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又有诸如“乐子人”“饭圈族”“地雷族”等具备后现代或其它亚文化色彩的“杂交群体”,其构成之复杂实乃前所未有,因而任一描述的企图总有挂一漏万处,难以尽全地描摹他们的形象。
三、“御宅”死了吗?
“御宅王”冈田斗司夫在描述第四代日本御宅族时断言“御宅已死”,他认为作为一类“贵族之学”的御宅族系文化已在“萌”文化为代表的消费主义的冲击下丧失了原有的精神,沉湎于享受、“圈地自萌”而疏于创造、沟通。尽管这一论断已基本为现实所证伪,御宅族系文化的大众化仍令部份御宅族深感“沧海桑田”的悲戚,正像B站用户晴空朗月所描述的,第一代御宅族而今往往带着一股乡愁般的情感。从御宅族至二次元,中国的御宅族系文化亦在演化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新陈代谢,若说第一代中国御宅族得益于交通的阻隔而近乎“自成一派”,第二代中国御宅族经便捷的互联网而将日本御宅族系文化融入中国御宅族系文化以自强,至第三代中国御宅族则处在中国二次元文化与日本御宅族系文化并驾齐驱甚至于偶尔超越的时代。
与忒修斯悖论相类似,中国御宅族在四十年代际传承之后,其新生代是否仍可称“御宅”,是一个关于御宅族之名实的疑问。冈田氏所以说“御宅已死”,关键在于他自认为,日本新一代御宅族已再难符合他对御宅族的想象,他们之自称“御宅族”不过空有名头。其道理在华亦然。无可否认在新世纪之后,网络文化对中国御宅族系文化的渗透是彻底的,新生代御宅族自诞生起便是“混血的一代”,因而才呈现为极多元、极广泛的样貌。一如他们更常用的自称,“二次元”兴许更合适形容他们自己,假若“御宅族”尚残留着源自战后日本御宅族系文化的精神,即冈田斗司夫所谓的“贵族气”或言“一腔热忱”,“二次元”作为一类泛泛的,初仅象征“平面或基于平面媒介的表征体系”的词语,更能彰显新时代中国御宅族系文化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性格特征。
步入21世纪20年代,第二代中国御宅族或已年近半百,第三代中国御宅族陆续告别学生时代登上社会的舞台。他们既是“希望的一代”,亦是“失落的一代”。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在二次元文化内部各方的龃龉中,中国御宅族的二次元世代蹒跚前行,或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为这一疑问做出回答:
“中国二次元将向何处去?”
参考
王甍,“御宅”词源释义及宅文化之演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 第3期
维基百科,御宅族: https://zh.wikipedia.org/zh-cn/御宅族
Akagami No,日本動畫為什麼能打動台灣人?從戰後情感連結到「宅文化」世代: https://vocus.cc/article/68327a1efd89780001358be3
维基百科,宅男: https://zh.wikipedia.org/zh-cn/宅男
萌娘百科,宅男: https://zh.moegirl.org.cn/宅男
ACG是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或galgame)的首字母合称
Kikyou,宅就是制造一个笼子,把自己关住还假装很快乐: https://m.huxiu.com/article/296143.html
吴晋娜,“二次元”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人民周刊,2017年7月: https://paper.people.com.cn/rmzk/html/2017-07/16/content_1798534.htm
菠萝包轻小说,“二次元”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 https://www.bilibili.com/opus/123783122134244445
刘书亮、朱巧倩,论二次元文化的概念流变及其文化消费特征,现代传播,2020年第8期
萌娘百科,御宅族: https://zh.moegirl.org.cn/御宅族
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褚炫初译,2024年9月 第1版
曹东勃、王平乐,当代中国二次元的缘起与流变,文化纵横,2020年第1期
冈田斗司夫:《オタク学入門》,太田出版社,1996年版,转引自王甍,“御宅”词源释义及宅文化之演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游戏茶馆,64岁的“老二次元” ,《北京卡通》往事: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293916.html
知乎用户TezlaEx,御宅已死?从宅王的御宅论开始说起: https://www.zhihu.com/column/p/20904385
B站用户晴空朗月,试谈中国“御宅族系”的三个世代: https://www.bilibili.com/opus/190692562213273357